上海崇明:驰援河北的救援队里,有两位“00后”退役大学生士兵
8月初,河北涿州遭遇严重洪涝灾害,一支来自上海民间的虹鹰救援志愿服务队火速集结,奔赴一线参与救援。队伍中有两位来自上海的“00后”退役大学生士兵——秦子童和王凯龙。
满载物资 重返涿州
“涿州如今正在进行灾后重建,对卫生防疫用品需求量挺大,我想着能出一份力就出一份力。”救援队结束救援任务、返回上海基地这一周,一直在准备物资:20多台消杀设备、消毒剂,给孩子们开学用的文具、书包,还有爱心企业、个人、政府机构等捐献的各类物资,将大货车装得满满当当。
8月14日,救援队早上6点多又出发了,满载物资,重返涿州。“到涿州有1300多公里,要开十五六个小时。”秦子童说道,这次回涿州,主要是开展消杀防疫工作,同时给当地送去一批当前急需的物资,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时针拨回2周前,一场水灾席卷涿州。那时,放暑假的秦子童和王凯龙,一个在河南老家,一个在西安旅游。他们通过网络看到了洪水肆虐、涿州告急的情景,同时受到了虹鹰救援志愿服务队队长张磊的号召,他俩二话不说立即赶回了上海基地。
“我经历过水灾,对当地老百姓的遭遇感同身受,所以当时特别想为他们做点什么。”秦子童说道。
两人在救援队基地接受了3天应急救援专业培训及考核后,带着救援设备和物资,随队奔赴河北涿州灾区,在当地应急管理局的统一指挥下开展救援。
断水断电断粮的“孤岛”
断水断电断粮的“孤岛”,是秦子童和王凯龙到达重灾区的第一感受。团队来不及休整,就接到了第一个任务——往这座“孤岛”运送食品等物资。“这个村庄已经断水断电断粮5天,部分村民处于快脱水的状态。”王凯龙回忆道,被洪水围困住的村民们在见到救援队时,热泪盈眶的眼神让他们难以忘怀。
然而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当队员们结束第一个任务正在吃午饭时,队里接到一家医院转移急需药品的求助。这所医院已经接收安置了近2000名受灾群众,但急需的药品,却还“泡”在洪水中的药品仓库里,消防车三次尝试进入,也都因为水位太高而失败。
看不清深浅的积水、复杂的地形,一个个难题摆在眼前,一想到病人急需这些药品,救援队决定“冲一把”。在随后6个多小时里,队员们经历了体力和精神上的极限考验:通往仓库的道路高低不平,有些地方水深及腰,有些地方水却比较浅,冲锋舟无法使用,只能靠救援队员扛起来,在淤泥里负重前行。
道路上,烂泥淤积狼藉遍地,报废的车辆随处可见;树冠处的污泥,记录着洪水曾经达到的高度;房屋上飘荡着“请求支援”横幅,树枝上挂着垃圾袋和漂浮物,甚至还有被洪水冲毁、卡在树上的救生艇……沿途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让两人看了格外痛心。
回程路上,为了尽可能装多一点药品,几个队员们脚踩踏板、手抓车窗、挂在车厢外面,车外是没过了膝盖的洪水。“人虽然已经筋疲力尽,但在成功取出药品的那一刻,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王凯龙说。
不眠不休为人民服务
洪水不仅会摧毁家园,也会带来病菌。一次在救援返回的途中,救援队接到了一个求助:由于长时间在洪水中浸泡,莲花村的村民身上尤其是四肢出现大面积红斑和红色水泡,急需药品和消毒剂。尽管救援队已连续奋战10小时,但是他们回到驻地后顾不上休息,就将随队的所有药品全部带到村庄,为村民消毒、涂抹伤口。
“物资能早送一分钟,群众就能少挨饿一分钟、少受病痛折磨一分钟。”秉持这样的信念,在涿州的4天里,救援队的平均休息时间不足10小时,一旦物资到了,第一时间装卸、转运物资。
秦子童和王凯龙也一直在重灾区一线和物资发放点之间奔波,为码头村、莲池村等地灾区百姓送去饮用水200余箱、方便面近500箱及价值20万元的药品和消毒液。“虽然救援工作充满挑战,但看到灾区百姓充满感谢和希望的眼神,便觉得所有的苦和累都是有意义的。”王凯龙说。
不敢身着救援服出行
救援队外出协调物资,王凯龙和秦子童留守驻地,一个小女孩在妈妈的陪伴下,“强迫”他们收下一袋零食;更有不少市民在得知他们的驻地位置后,做了饭菜、水饺直接打包送来。
“在涿州,我们回到驻地后都不敢出门,因为只要我们穿着救援服出门,群众总会‘投喂’,即便他们的物资也并不宽裕。”王凯龙的思绪回到涿州洪灾现场,一幕幕感人的瞬间涌入脑海,当地居民溢于言表的感谢、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救援队员终生难忘。
来源: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