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蕉岭:“兵支书”退役不褪色 实干显担当
他们曾是兵,是保家卫国的钢铁战士。如今,他们脱下军装,挽起裤脚下了田,成为“兵支书”,在乡村振兴战场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穿上军装,保家卫国;脱下军装,服务地方。在梅州基层,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退役军人的责任与担当,牢记为民办实事的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用真心赢得民心。
“三把火”让偏远乡村焕发新貌
夏日的微风轻拂着竹筛里的灵芝,凑近闻,散发出浓郁的灵芝干香;细细看,一朵朵黝黑发亮的灵芝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这些都是我们村的致富‘伞’,我们都是非常小心照顾和呵护的!”南磜镇甲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广华拿起一朵灵芝,满意地说。
甲华村,离蕉岭县城近20公里的小村庄,在刘广华的带领下,环境变得越来越美,产业发展之路也慢慢走上了正轨,全村上下正朝气蓬勃地迈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刘广华是一名退役军人,曾经在广州工作,2018年回乡,成为一名村干部。这是他在村里工作的第六个年头,村民越来越离不开这位有干劲、有责任心的书记了。
“边角地”蝶变小公园、驿站
刘广华曾是国防战线的标兵,从部队退役后,曾到广州工作,但繁华的都市挡不住他对家乡的思念。
“甲华的一方水土养育了我,党和部队培养了我。一直以来,我都想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刘广华说。2018年11月,刘广华毅然回到家乡参选村干部,并顺利当选村党总支部支委,成为一名村干部。
在刘广华等村干部的积极带领和推动下,甲华村大力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移风易俗等工作,让偏远乡村焕发新貌。刘广华以勤恳、热情、干劲足赢得了广大党员和村民的认可。2020年换届时,刘广华当选甲华村新一任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上任后,刘广华的“第一把火”便是让村党群服务中心变了样。据介绍,原先的村党群服务中心位置偏僻场地狭小,不便于村民办事,于是刘广华便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争取资金支持,选址新建了党群服务中心。
2021年12月底,集党建、文化、便民、娱乐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有效满足了当地村民及党员工作文化生活的需求,让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归属感、幸福感。
刘广华的“第二把火”是全力推进风貌管控和基础设施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旁曾是一片荒地,原先长满了杂草,而如今成为村民休憩的好去处,这个变化离不开刘广华的用心用情付出。
临近傍晚时分,微风轻拂,在S334线南磜镇甲华村的休闲驿站内,村民纷至沓来:散步遛弯的、聊天攀谈的……大家三五成群,悠然自得,织就一幅和谐画面。“这儿原先是处闲置地,工作队和村委会改成了驿站。既美观,又便利,临时小憩很舒服,平时闲暇我就爱到这儿来转悠。”村民王冬秀说。
村里的这些变化不仅有村“两委”干部的功劳,还有镇党委、镇政府、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支持,刘广华和上一届工作队的默契配合。“说到驿站改造,不得不再夸夸我们的工作队。该项目位于S334线公路旁,车辆川流不息。从前,我便想立足‘小窗口折射大主题’的宗旨,通过盘活闲置地,将边角地转型升级建设成休闲驿站来提升整村乃至全镇‘门面’。”颇有想法的刘广华说,他的提议得到了工作队的认可,在工作队的支持下,甲华村投入近80万元实现了“边角地”蝶变。现在驿站建有多个停车位、分区卫生间及休闲长廊,可供附近村民和往来游客歇息。
日常工作千头万绪,刘广华能做到心中有数,今年“6·16”特大暴雨洪灾中,刘广华发挥出军人本色,临危不惧。他带领各片村干部迅速反应,立马行动,通过电话通知、挨家挨户敲门等方式,通知群众进行安全转移,半个小时内,全村群众均通知完毕。
面对房屋存在安全隐患不愿转移的群众,刘广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主动上门劝离,及时转移村民到安全地带。在刘广华的动员下,甲华村村干部积极支援灾情较为严重的北磜片区,参与救援物资搬运、分发,巡河防护,清淤等工作。
在复工复产工作中,刘广华带领村干部坚守在山间、河道边、农户集聚区,穿梭巡防,摸排隐患,走访入户排查房屋安全隐患,统计村民的财产受损,协助村民做好房屋保险赔付工作,积极带动村民做好村道清淤清洁、消毒消杀工作,全力以赴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唱响“致富曲”
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后,如何让村民致富又成为摆在刘广华眼前的大事。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产业兴则农村活,于是刘广华把“第三把火”瞄准了产业培育。
“我们甲华村生态优美,红色资源丰富。于是,我们积极配合县、镇修建了红四军入粤首胜纪念公园,将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有机融合,着力构建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经典旅游线路。”刘广华走至村道一旁,指着连片的田垄说。在南磜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甲华村紧紧抓住满目苍翠的乡村环境和沃土资源,通过集约土地,发展南药种植,切实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好在有广华,让我们这些村里的老人都见识到了乡村还能这样变。我儿子还说过年回来就不走了,跟着刘书记在家门口找工作挣钱。”村民王伯竖起大拇指夸赞道。
“虽然现在不穿军装了,但我依然记着自己的使命。乡村振兴就是我的新战场,我会继续发扬敢想敢干、奋力拼搏的军人精神,带领村民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谈起未来,刘广华充满信心。
南磜镇竹林茂密,气候温润、雨量充沛,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造就了原生态的仿野生灵芝种植环境。
“红色引擎”激活产业发展动能。“我们南磜镇竹林资源丰富,竹下空间广阔,却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刘广华说。在镇党委及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引导下,甲华村联合白水村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因地制宜引进林下仿野生灵芝种植产业,实现农林资源优势互补。
今年6月,甲华村的灵芝迎来了收获季,村干部采了满满6大袋的灵芝在晾晒。“最近阳光很好,现在晒了一周多了,基本上晒干了,估摸完全晒干后有100多斤。多亏了刘书记带着我们走上致富路!”该村妇女主任欧双云说。
“当前,我们集约了30亩林地发展赤灵芝种植,6月已经开采。”刘广华说,工作队除了消费帮扶,还积极协助所在镇村拓宽销售渠道。“我们已经与本地电商龙头企业合作,通过线上销售的方式,将南磜优质的仿野生灵芝销往各地。”
“基地就建在我家后山,方便管理,除了拿到管护资金和租金外,能够为家乡产业发展助力,我干劲很足。”村民江增红说,原来村民种竹子只会卖竹笋,毛竹卖不出好价钱还费人工,现在种上了灵芝,还有销路,发展信心强了不少。
“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驻甲华村第一书记李柏如的关心指导下,我们还培育了10万株茶苗,明年预计能有20万—30万元的增收。我们根据村里的实际,发展壮大适宜的产业,促进集体经济增收,农民致富。”刘广华说,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4万元,今年争取达到30万元。
议事聚人心 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
每到“群众议事日”,刘广华便会带着茶壶与茶杯,在会议室里和村民唠唠家常,议一议村里的大事小情。“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和村民多谈谈,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把村子建设成大家想要的模样。”
好乡风,来源于和谐的治理。为了拓宽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管理的渠道,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表达诉求、参与议事,推动基层治理更加精准化、精细化,甲华村在每个月“群众议事日”,组织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等,围绕邻里纠纷、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环境卫生、困难诉求等议题,努力做到群众事群众议、大家事大家定,不断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
“有时候群众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到党群服务中心议事,我们的干部就主动上门,到矛盾纠纷现场或者群众家中,了解清楚群众诉求,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刘广华说,甲华村依托“全科网格”,通过群众到村党群服务中心议事、邀请群众列席村“两委”干部会议听事、村“两委”干部入户议事等方式,多形式开展群众议事活动。
“群众议事日”使党群之间形成合力的同时,也让村民获得感满满。
“我一直照顾97岁瘫痪在床的老母亲,现在我岁数大了,照顾老人越来越吃力,正想找村里帮忙想想办法。”该村五保户何坤辉说。刘广华得知情况后,便邀请邻居和网格员到其家中商议解决办法。最后商定,由村里出钱在老人房间建卫生间,解决老人生活难题。
“目前卫生间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刘广华说,“群众议事日”给乡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党群共商共治,群众自发主动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减少了很多矛盾纠纷,让基层治理凝聚了合力,乡村办事更加高效、顺畅。
据统计,“群众议事日”设立以来,甲华村共收到群众咨询、诉求、建议等59件次,调解矛盾纠纷6起,帮助群众解决困难12次,办理微实事、实现微心愿9个。
退役军人成群众“贴心人”
“脱下军装也是‘兵’,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义不容辞。”在“6·16”特大暴雨灾害中,蕉城镇黄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徐育贤回忆起当时的抢险救灾经历感慨地说。
6月16日,洪水冲击黄田村,“兵支书”徐育贤立足岗位,恪尽职守,做受灾群众的“风雨守护人”,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提醒村民做好安全防范,帮助孤寡老人、生活困难群众安全转移。
从退役军人到企业部门负责人,从老板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不管徐育贤的身份经历了多少次转变,他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尽心尽责的工作态度,都让他赢得了身边人的肯定。
村民们的“守护人”
6月16日,暴雨下了一整天,徐育贤的心也悬了一整天。“黄田村位于石窟河沿岸,河水一旦暴涨就会倒灌进村民家。”为了保障村民的生命安全,徐育贤冒雨涉水带领村“两委”干部开展敲门行动,引导群众做好安全防护,及时转移被困群众,尤其是孤寡老人、五保户等群体。
在转移过程中,五保户徐美中行动困难,当过兵的徐育贤毫不犹豫地一把抱起他,在其他干部和群众的帮助下将他护送至安全地带,并一一安顿好困难群众。
在“6·16”特大暴雨灾害抢险救灾中,他被黄田村村民亲切地称为“风雨守护人”。谈到这个称呼,徐育贤答道:“这是我们每个村干部应该做的。”
洪灾当前,徐育贤带头冲在防汛救灾第一线,洪水退去后,他心心念念群众的生活、生产恢复。
“黄田村有不少村民居住在石窟河沿线,河水暴涨后有许多村民家里都受灾了,有村民家里水浸了2米多深,电器、家具都被水浸了。”徐育贤惋惜地说。
在确保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后,徐育贤迅速调整工作重心,带领村“两委”干部及广大村民投入到紧张有序的灾后复工复产工作中。他组织成立了灾后恢复工作小组,统计村内基础设施受损情况,积极协调上级部门和社会力量,争取资金和技术支持,组织力量抢修受损道路、水圳设施等,确保村民生产生活恢复正常秩序。“光是清理淤泥我们就清理了10多天。”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徐育贤还注重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他组织志愿者队伍,对受灾群众进行一对一帮扶,倾听他们的困难和需求,提供心理疏导和援助。
在徐育贤的带领下,黄田村从水灾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水退去了,淤泥清理了,村里的生活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为民无小事 千头万绪在基层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后面,是一排居民楼,在一家独栋的民房门前,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坐着择菜,看到徐育贤远远走过来,便露出了笑容,热情招呼他进去喝茶。
“这是我们的老支书——刘菊新。”徐育贤拉着其中一位老人的手说,她教会了他很多,在他刚接手村里事务的时候,刘菊新给了他很多指导。
“徐育贤是个非常扎实的好干部,他关心群众,给大家做了不少实事。”尽管已经86岁高龄,但刘菊新依然关注黄田村的建设和发展。她高度评价了徐育贤为黄田村作出的贡献,说着朝徐育贤竖起大拇指。
“那是2005年,乐群小学前面没有路,我一直想把路修好,但直到我退休了也没有完成这件事,这是我的遗憾。后来徐育贤接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村民在2017年把那条路修好了。”刘菊新欣慰地说。
2017年初,在徐育贤的牵头和黄田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一条长1公里多、宽5米的路于当年完工,从此乐群小学的学生上学更安全,家长老师也更放心了。这条路还打通了该村5个生产队,村民出行也更便捷了。
徐育贤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获得村民的广泛认可。
“群众利益无小事,我要做的就是公平、公正,真心实意为村民做实事。”徐育贤踌躇满志,对于黄田村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我们黄田村是城中村,土地寸土寸金,乡村治理更为不易。”徐育贤深知不易,却迎难而上,不断完善乡村基层治理,扎实推进2个村级“书记领航项目”,全面推广“六事”乡村治理模式,全面落实全科网络服务管理,并积极探索实施党组织、党组织书记、党员“三积分制”,推动实现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体系。
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徐育贤带领村“两委”干部通过改造村集体闲置资产,建成公寓出租。“确保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再增加10万元,达到120万元以上。”徐育贤充满信心地说。
不仅如此,他借力与蕉城镇其他10个村共同入股新成立的公司,整合镇村资源、盘活“三资”、统一开发,强化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共享经营发展红利。
说话做事要站得住脚 群众才会信服你
“我1983年去当兵,1989年退役。”谈到自己的军旅生涯,徐育贤眼神里都闪着光芒,那是他最为自豪的一段人生经历。2年入党,4年立功,从普通士兵到班长,再从班长到军队司务长,徐育贤在部队中一直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
那一段军旅生涯也磨练了他的意志,培养了他能吃苦、能战斗、能担当的坚韧品质。退役后,徐育贤进入一家电池厂工作,由于能力出色,他很快做了车间主任,最后担任部门经理一职。
“2000年,由于企业改制,我下岗了。然后我自己开了一家汽车维修厂。”失业的徐育贤很快振作起来并找到了出路。
由于徐育贤在村里有一定的威望,换届选举时有村干部希望他可以参选。“当年有个村干部知道我从部队退役,就极力推荐我参选,他说当过兵的人吃得了苦,再加上我自己也想为村里做点事,就参选了。”徐育贤袒露了当年参选村干部的心路历程。
但万事开头难,多面手的徐育贤在面对村里千头万绪的工作时也曾经迷茫过。
“刚开始做群众工作不是特别适应,我自己性格比较直,不会拐弯抹角,说话嗓门又大,沟通上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十件事情里有一件事情没做好,群众可能就会不满意,这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徐育贤坦言刚当上村干部时遇到的困难。
基层是最好的试金石,也是最好的练兵场,徐育贤在一次次群众工作中总结经验,逐渐在与群众的沟通中找到了契合点。徐育贤说,“黄田村作为城中村,许多涉及土地的经济争端不好解决,公共基础的推动也更为困难。”
遇到类似的土地纠纷,他总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调解,防止事态升级。调解过程中他努力做到“通情”又“达理”,让争端最终得到了解决,各方利益得到协调。
“说话做事要站得住脚,群众才会信服你。我跟群众接触从来不会去讨好别人,更不会为了自身利益去做有失公理的事情。”徐育贤强调自己的处事原则。随着接触越来越多,村民也越来越能够理解徐育贤的工作,对他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我现在说话都尽量轻声细语、委婉一些了,这样群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徐育贤笑着说,他从一个直来直去的退役军人慢慢变成了耐心细致的群众“贴心人”了。如今已经是他为黄田村村民服务的第十七个年头,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他却始终践行着军队中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断为黄田村村民谋福利、办实事。
来源: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