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普陀:用爱与责任书写社区治理新篇章
初见雷鸣,是在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派出所的会议室,还来不及说上几句话,就被一通电话打断。而这并不是特例,在之后的交谈过程中,时不时就有辖区居民打电话过来,或是反映问题,或是向他表达感谢。这接二连三的电话,只是雷鸣的日常工作的一环。
从空军到警察,儿时的两个梦想
2003年,雷鸣怀揣儿时的梦想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成为一名空军。服役期间,他曾在蓝天翱翔,也曾于地面指挥训练。2018年9月,雷鸣结束了15年的军旅生涯,脱下戎装,穿上警服,成为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这一转身,不仅是对军人责任的续写,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用雷鸣的话来说,他是“制服控”:“我小时候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是成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这个受我父亲的影响比较大,他是一名陆军。第二个是当警察,除暴安良。我觉得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儿时的两个梦想都实现了!”
雷鸣负责三个社区,居民57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高达24.7%。作为社区民警,他的工作千头万绪,既要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又要调解邻里矛盾,还要负责巡逻、办案等多项任务。面对繁重的工作,雷鸣从不言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每一项工作。
大家可能会认为破案抓犯人比社区工作更伟大、更英勇,刚开始雷鸣也是这样认为的,“可实际上,挑战最大的是调解纠纷。”雷鸣笑着说。“居民之间发生的矛盾,起因看似简单,可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感、利益的纠葛,要防范小矛盾可能会引发的大问题(案件),这个就很考验我的能力。”
说到这里,雷鸣感谢起他的服役经历。在空军部队时曾负责多个团的飞行训练,不仅锻炼了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更磨砺了他的坚韧意志。如今,他把这份坚韧和细致带到社区工作中,处理每一起纠纷时都会耐心倾听各方意见,不偏不倚,力求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拿出解决方案。在他的调解下,许多原本“剑拔弩张”的矛盾都得以化解。
从“别人听我的”到“我听别人的”
“我在部队的职能科室工作,主要负责组织管理、飞行训练,基本上是大家听我的。现在到了社区,我的角色从‘发号施令’变成了‘俯首听命’,怎么解决居民的问题?首要就是用心去聆听大家的声音。”
2018年刚走进社区时,雷鸣面临重重困难,首要的障碍就是过沪语关:“我是新上海人,刚工作的时候完全不会讲上海话。小区里面上海爷叔阿姨比较多,有时候刚到现场,阿姨张口就来,‘噼啪’一顿讲,语速非常快……但是他们不知道我听不懂,我也不好打断人家。只能保持微笑认真听着,努力从他们的关键字、关键词开始分辨意思,然后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摸清情况、给出建议。”“你不知道第一次碰到这个情况的时候我有多尴尬!”说罢,雷鸣哈哈大笑。
后来,即便在工作中可以用普通话和居民交流,雷鸣还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学会了上海话,“不说讲得有多好,至少我现在基本能够听懂居民在说什么,而且用沪语和大家交流,大家会觉得我是自己人,会自带一种天然的信赖感,用普通话就感觉没那么亲近。”
沪语关攻克下来了,还有一件事让雷鸣备受挫折,那就是居民安全防范意识强了,戒备心理也就更重了,社区民警的入户走访工作,也就不太容易开展了。“虽然入户走访是常规工作,但老百姓会觉得‘警察来家里,肯定没什么好事’,不太配合。其实办理身份证啊、丢了东西啊,都要和我们打交道,不是什么坏事。”
面对刚开始时的不理解,雷鸣坚守责任担当,积极融入社区,主动与居民建立联系,他通过建立微信群、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居民普及法律知识、防范技巧等实用信息。同时,经常去社区走一走、遇见人笑一笑、阿姨叔叔喊一喊,面对面和居民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渐渐地,雷鸣自己也不知道从哪天起,他和居民之间就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成为他们的“贴心人”。
现在走在社区里,时常有居民主动和他打招呼,“雷警官”“小雷”“雷哥”,称呼一再变化,但不变的是大家对雷鸣的信任和认可。
从“鹰眼视力”到“社区观察力、洞察力”
经历严格军事训练的雷鸣,学会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迅速作出判断并有效执行,也锻炼出一双“鹰眼”,如今都被他巧妙地运用到社区警务工作中。从空军到警察,从蓝天到社区,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不断书写着为人民服务的动人篇章。
2023年7月,某小区发生一起窗户玻璃出现圆形弹孔的警情,居民怀疑有人使用气枪。案件侦办期间,陆续又有居民反映家中窗户发现同样的弹孔。“现在打的是窗户,万一打到人怎么办?”一时间人心惶惶,雷鸣迅速展现军人的果敢与细致,逐一上门耐心安抚群众情绪,在稳定社区秩序的同时,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关键线索,确定了作案工具,为案件侦破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通过弹道比对、紧急协调物业加装高空高清探头、多次到对面楼顶及周边高地进行模拟和比对等,最终精准锁定犯罪嫌疑人所在楼层,并将其顺利抓获。
除此之外,雷鸣采用当年制作“军人作战图”的经验,“复刻”了一份“社区情况图”,将人口密度、多元业态、治安环境等各类情况一目了然地呈现在一张图上,把转业前的作战思路运用到社区治理中,探索总结出“三图”工作法。一是布好科技图,用“鹰眼”定期梳理警情、比对微卡口图像、碰撞比对各类数据,共排摸线索150余条,妥善清除隐患180余处。二是谋好群防图,与社区居民、租户等建立微信工作群,根据群众提供的各类问题及线索,联合社区居委干部等群防群治力量开展滚动上门排查。三是结好解忧图,创新“三所联动+N”机制,加入团区委社工、城管、心理医生等资源,助力“三所”矛盾纠纷化解,调解率提高至96.7%。
防范在前,治理在先,为了当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守护人”,雷鸣将空军“视力”上的优势慢慢转化为社区民警的观察力、洞察力,他骄傲地表示:“以前我要统筹作战训练资源,现在我用这些经验‘反哺社会’,为民谋实惠谋方便,争取从根源上解决社区的一些共性问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展现,我觉得很高兴!”
认真扎实的工作态度、出色优秀的工作能力获得了居民的认可,不少人特意到派出所给他送锦旗。“我在办公室的时间很少,有时候人家特意来找我,我却不在。有时居民送来锦旗,都是同事帮忙代收的。”雷鸣突然神情严肃地说:“这只是我的日常工作,但对他们来说,我帮助解决的是大难题,是一个个实际困难、实际问题,他们才会一直记在心里。那如果没能解决呢?他们会有多难受?”
曾身披戎装,以青春和热血守护着祖国的安宁与人民的幸福;当卸下肩章、告别军营,雷鸣未曾将那份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责任的担当抛诸脑后。服役的15年如同烙印般深刻于雷鸣的内心,永不褪色。雷鸣认真地表示:“我当兵的时候保家卫国,为的是全国人民;现在具体到每一个个体,为的是社区内的每一户家庭。”这份初心与使命将激励他继续前行,在上海普陀这片热土上书写更加动人的新篇章。
来源: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