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昌龙:逆行1700多次拯救200多条生命
红色潇湘,薪火相传。循着红色足迹,广大退役军人在新时代新征程新战场,用一串串坚实脚印,谱写出一曲曲奋斗赞歌,宛如一颗颗星、一盏盏灯、一簇簇火,闪耀在三湘大地,续写着红色华章。
成昌龙作训图。
1700多次的灾难救援,无数回的生死度外。凌空一跃,是对死神的漠视与无畏;赴汤蹈火,是对党和消防事业的无限忠诚。他有着“红门蜘蛛侠”、救援现场“定海神针”的美誉,他就是株洲市消防救援支队枫溪大道特勤站站长助理成昌龙。
成昌龙1998年12月加入消防队伍,荣立个人一等功2次、二等功6次、三等功7次,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消防救援队伍“十大杰出消防卫士”。在各类事故救援中,他抢救了200多条生命。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较量中,成昌龙以血肉之躯为遇险群众构筑起了一道道安全屏障。因为一身的绝技,株洲市大大小小的高难度抢险救援都留下了成昌龙的身影。
2008年1月3日,两名民工被困在123米高塔吊的55米长吊臂的中端和前端,长达6个小时之久,因饥寒交迫,体力严重透支,随时都有坠落的危险。成昌龙乘坐吊篮至高空,沿着仅有10公分宽的钢梁走到被困者位置,利用缓降器和诱导绳组合,用救援背带将被困者固定好,将他们安全送达地面,围观的群众掌声雷动,对消防特勤队员的机智和勇敢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赞美。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5月13日凌晨,成昌龙第一个主动请缨,奔赴一线参与救灾。在那片废墟中,成昌龙背着生命探测仪,和队员们用双手抓量,用双肩抬板,用双膝顶梁。余震频繁、断墙危倾、照明缺失、接济艰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和队员们从废墟里救出了5名受困群众。5月18日,他率领队员深入灾情严重的水观乡营救受灾群众,在将200多名群众护送到南坝镇的路上,一处斜体重坡给战士们造成了极大威胁,山体上碎石不断滚落。路的另一边是望而生畏的深谷,稍不小心,就有可能被碎石砸伤,或者失足掉崖。为确保群众安全,他将救生绳拴在山体两头的树干上,自己和队员挡在深谷一侧,指挥群众依靠安全绳有序通过险区。一条消防队员用血肉之躯构筑的生命通道,就这样定格在灾区群众的心目中,定格在巴蜀大地的印象里。
如今,为群众取钥匙、摘马蜂窝、关煤气是消防救援人员的“家常便饭”。为更好与被救助人员沟通,缓解被救人员心理压力,成昌龙还自学了心理学、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24年来,他始终秉持着对消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把每一次接警都当作党和人民的呼唤,火海敢上,急流敢趟,用自己的青春书写着忠诚,用自己的热血谱写出红门卫士的风采。
来源: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编辑:夏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