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不褪色 坚守军人志
浙江景宁:四代从军志不渝 忠勇报国一脉传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 忠勇是畲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景宁调研时高度评价畲族忠勇精神。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畲族忠勇精神已经成为畲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取向,畲乡儿女始终忠心向党,续写红色故事。
在该县东坑镇大乡坑村,一个将自家堂屋设置成“忠勇堂”的村民,正在向前来参观的游客展示自家体现“忠勇”精神的荣誉证书、手写日记等文字、图片,讲解“忠勇堂”前世今生,带游客参观学习景宁畲族革命简史和大张坑革命故事。他,就是一家四代献身军营的第四代退役军人雷伟华。他一家四代参军,四代都有党员,“精忠报国、有国才有家”是他们世代传承的家风。
追随着父辈的足迹,1996年,20岁的雷伟华参军入伍,5年后脱下军装回到农村务农,在美丽的田野上、在村民兵连长的岗位上、在一个个平凡简单的日子里,他用勤劳淳朴、真诚善良谱写自己的生活之歌,先后荣获全省第二届岗位练兵大比武(丽水分赛场)民兵连长组3000米跑第一名、轻武器射击第三名,丽水军分区优秀民兵干部等诸多荣誉。
传承红色基因 怀着初心前行
大张坑村是一个畲族村,也被称为“红寨”。在革命战争年代,全村43户人家,共有39名中共地下党员。村里组建景宁第一支畲族民兵连,1950年,民兵连获“剿匪模范民兵队”光荣称号。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全村30多人参军,3名革命烈士……
雷伟华出生在这个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红色故事的畲寨,特别是家中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参军报国,他是听着父辈们的热血故事长大的。“我的曾祖父雷景三,1942年入党,在上级领导下组建景宁第一支畲族民兵连。”“我的祖父雷宗庆,14岁起参加地下工作,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我的父亲雷玉荣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火线入党、立功。”讲起家史,雷伟华语气充满自豪。
在红色家风“滋养下”,雷伟华内心充满对军营生活的向往。1996年,20岁的他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战士。5年军旅生涯,他先后获得个人三等功1次,评优秀士兵3次、评优秀班长1次。退役回乡后,他始终坚守一名党员的责任和使命,带领村民发扬“不等、不靠”的精神,发展种养业增加收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带头引领作用。
他说:“从小,爷爷总是教育爸爸和我,跟着中国共产党有奔头,要时刻听党话、跟党走,不要忘了爱党爱国。”父辈们身上闪耀着的革命精神,一直鼓舞鞭策着他,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都要无畏艰难、勇往直前。
退役不褪色 坚守军人志
退役后,义务宣讲员、畜牧兽医员、民兵连长、村党支部委员,他集多种角色于一身。
刚回到村庄时,看到村民们常常因为牛羊等家畜生病而束手无策时,雷伟华专门花了两年时间系统学习畜牧兽医知识,考取专业证书,帮助村民解决难题。如今,已成为乡村畜牧兽医员的他,经常走村串户为村民的家畜看病、打疫苗,减少他们因家畜生病而遭受的损失。同时,他自己也养殖生猪、牛羊等,“希望摸索出一条带领留守村民致富的路子”。
而作为一名基干民兵、村民兵连长。无论是防台防汛、森林防火、民兵训练还是抗疫一线,他始终冲锋在前,默默付出。2019年,丽水市举办民兵岗位练兵大比武,在参加比拼的近200名民兵中,44岁的雷伟华年龄偏大,但凭着过硬基本功、勇猛争先不服输的劲头,在体能考核和打靶项目比拼中,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
平时为民、战时为兵,他始终坚持闻令而动,坚守责任。
日常,担任村里退役军人服务站联络员的他,还花大量时间认真仔细做好相关政策宣传、完善退役军人档案,走访了解退役军人生活工作状况、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需求,努力打造退役军人“温暖的家”。
他所在的村,近年来在县里支持下,立足自身优势,先后建起畲族革命历史展览馆、研学教育基地,全力打造红色旅游、乡村休闲游路线,做起“红色+绿色”经济文章。此外,他也在镇政府指导下,在自家堂屋设置“忠勇堂”,陈列爷爷雷宗庆荣誉证书、手写的日记等体现雷家四代“忠勇”精神的文字、图片。他当义务讲解员,带游客参观学习,让景宁畲族革命简史、大张坑革命故事、忠勇烈士魂等一系列畲族革命事迹,让“忠勇”精神广为传播、深入人心。
在长期爱党爱国的“忠勇”精神和优良家风熏陶下,雷伟华的儿子雷畅翔也有了参军的梦想,今年9月份将进入十年级读书的他说:“我也想做最可爱的人。”
四代从军志不渝,许身报国一脉传。雷伟华一家的报国故事还将继续……
来源:浙江省退役军人事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