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从太行到西南 用热血践行忠诚
睢白则,1931年5月出生于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1948年10月入伍,1949年5月入党,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二野战军麾下,他从华北打到西南,跟随大军转战鄂西、湘北、赣西北、赣南战场,相继参与解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战役,用热血书写了“顽强无畏、不怕牺牲”的战士本色。他一生战功卓著,1951年荣立一等功一次,1950年和1952年各荣立大功一次,先后获华北解放纪念章、渡江胜利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第十三军首届英模大会纪念章、胜利功勋荣誉章。1984年11月离休,将半生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17岁参军:积极投身刘邓大军
“日本人来了就是烧杀抢掠,国民党抓壮丁欺负老百姓,只有八路军一心为民。”睢白则介绍,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很快撕毁了和平协议,进攻解放区。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村组织了参军动员大会。1948年,年仅17岁的睢白则自愿加入解放军,成为刘邓大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十三军的一名战士。
离开家乡后,睢白则跟随部队到了石家庄的补训团接受新兵训练。在那里,睢白则每天都要跟着大家全副武装跑五里路,进行高强度训练。当时,由于营养不良,身体发育不好,对于刚从农村走进部队的他来说,高强度的军事训练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睢白则在那里出色完成了从农民到革命战士的转变。随后他跟随部队坐上了南下的火车,一路到了安徽。“当时我们部队里基本是北方人,南方的气候一时难以适应,很多人因水土不服病倒了。”睢白则回忆,那时候他们的武器装备也不好,渡江战役的时候他还没有枪,身上只有两颗手榴弹,不过大家一直都很坚定,都怀着必胜的信心。
渡江战役:小渔船上的生死冲锋
“渡长江时,全靠老百姓的小渔船!”提起渡江战役,睢白则的语速快了起来,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炮火连天的清晨。国民党军呼啸而来的炮弹,将江水染成了灰色,渔船在浪里颠簸,随时可能被击中。“国民党在对岸又是扫射,又是大炮,空中还有飞机轰炸。”睢白则说,他看到一条船被炮弹击中,全船人员牺牲。没有被击中的船,仍然冒着枪林弹雨继续向对岸冲去。那个时候不考虑生死问题,打过江去就是胜利。
睢白则和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一踏上岸,便顶着炮火冲上阵地。国民党军见状溃逃,战士们一路追击,直到战斗胜利。他们打开敌军仓库——那一刻,睢白则第一次领到了一支崭新的美国卡宾枪,还有四枚手榴弹。
挺进西南:密林险途上的坚韧跋涉
渡江之后,睢白则随部队一路南下,先后转战鄂西、湘北、赣西北、赣南,最终向云南、贵州、四川进发。“行军路上,国民党的飞机时常过来轰炸,飞机一来我们就趴到沟里,飞机一走我们再继续行军。”睢白则说。
那时行军每天要走几十里,饿了就抓把生大米往嘴里塞,下雨爬山时,生大米混着雨水咽下去,“噎得慌,也得吃,不然就饿死了。”有一次,部队在山顶遇大雨,他和战友们淋得浑身湿透,只能啃着生大米等雨停,“下了山连小铁锅都没来得及支,又得接着走。”
最让他痛心的,是部队的减员。“我们一个连200人,打到了云南只剩40个。”有的战友牺牲在战场上,有的被疟疾(当地叫“打摆子”)拖垮。他印象最深的一次行军,是翻越一片植被茂密的原始森林,部队一走进去,顿时暗无天日,四处弥漫着腐叶与潮霉的恶臭。为了对付夺人性命的千年瘴气,部队给每个战士发了烟叶和白酒,他既不能闻烟的味道,也不能喝酒,硬着头皮闯了过去。但是很多战士就被毒倒在那片恐怖的深山老林里。“得了病就走不动,部队没法带,好多人就再也没见过。”
当云南昆明、四川、贵州解放,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送到他手上时,他摩挲着勋章,想起的全是那些没能一起见证胜利的战友。
初心不改:跟党走,永不变心
1950年后,睢白则因身体原因从云南调往山东青岛,从此在这座海滨城市扎根。“没有党的培养,我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娃,怎么能活到现在?”老人坦言,自己没什么文化,当年写信都要靠文书,是部队送他去扫盲班,让他学会了读书写字。如今,他最常对家中晚辈说的就是:“历史不能忘,共产党的恩不能忘。年轻人要好好工作,孝顺长辈,跟着党走,永不变心。”
一枚枚勋章,记录着一位老兵的铁血征程;一句“跟党走,永不变心”,诉说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胆忠诚。睢白则的故事,是千千万万解放军战士的缩影——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换来了新中国,又用一生坚守,诠释着“顽强无畏、不忘初心”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在新的征程上奋勇前行。(文/杜宏奇、游潇)
来源: 山东省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




